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是“五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层面落实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城市生态发展的涉水顶层设计,是提升城市水环境、修复城市水生态、保障城市水安全、合理规划利用城市水资源的系统方案,为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提供管控依据和支撑。住建部发布的《水弹性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暂行规定》、江苏省住建厅发布的《江苏省水弹性城市专项规划编制导则(试行)》对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框架体系作出指导,本文结合苏州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中的探索与思考进行归纳介绍。
苏州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规划景观事业部规划二所总工,高级城市规划师
规划通过一系列分析国家、江苏省以及太湖流域的发展、保护目标,以及苏州市城市发展的策略和城市总体设计提出的苏州市发展目标和发展策略,从目标导向出发,提出规划重点包括保护及修复大海绵格局,完善主城区蓝绿空间,全方面提升苏州城市水环境,传承苏州水文化。
针对苏州市降水量丰沛、平原地势、水系纵横、地下水位较高等特点,及城区面源污染突出、水质亟待提升优化等重要问题,从问题导向出发提出规划重点应围绕水环境整体改善、水生态保护与修复以及防洪排涝安全格局优化等方面,提出以“净化、蓄滞”为主,兼顾“渗、用、排”等功能需求的水弹性城市建设主体思路。
第一个层次,苏州市域层面,主要研究基于河湖水系的生态敏感区划定及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第二个层次,苏州市区层面,主要内容有构建市区生态安全格局、划定市区汇水分区、确定苏州市区防洪排涝标准与体系;划定主城区蓝绿线;从源头减排、过程控制、末端处理的全过程进行系统方案构建,从而为水质保障提出设计指引;提出市区分区建设管控指标及公共海绵设施空间布局。
第三个层次,重点地区层面,主要内容有建立重点建设区的内涝评估现状模型、规划模型以及水质模型,以消除内涝风险、改善水质为目标,通过与道路竖向专业协调、调整水系断面、调节雨水管网、调整低影响开发设施布置等措施,同步实现年径流污染控制与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指标,并提出管网规划和海绵项目规划。
将海绵城市理念与城市开发建设有机融合,探索改善水环境、保护水生态、强化水安全、弘扬水文化的协同模式,把苏州市建成平原河网城市城水共生的典范。
根据保护水生态、改善水环境、保障水安全、涵养水资源方案确定的措施,需要综合分析地块和市政项目的协同作用和功能,做综合统筹,并分别从源头减排(建筑小区、道路广场海绵化改造等)、过程控制(管网、调蓄设施、临时净化设施、污水处理厂等)、系统治理(山水林田湖、园林绿地、河道整治等)三个方面进一步梳理,从而提出水弹性城市建设任务和规模。
面向苏州市区提出包括全过程径流控制、排水分区循环、城市点源污染控制、非常规水资源利用、生态安全格局保护等策略。其中全过程径流控制策略从源头-过程-末端对雨水进行全过程管理,实现径流控制和污染控制双重功能,以此来实现水环境改善和排水防涝安全的双重目标。排水分区循环控制策略以排水分区为污染削减单元,在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的基础上,针对末端的河道水体,通过强化公共空间和滨水地块内海绵设施的污染削减能力来实现排水分区水质达标的目的。
根据苏州本身就是个大海绵体的特点和城市面源污染突出、水质有待改善等问题,结合国家水弹性城市建设要求、苏州市城市发展及整体景观要求,合理确定规划目标和低影响开发设施建设方式。
灵活运用苏州园林、江南水乡等景观特色,因地制宜选择适宜的低影响开发设施,营造与江南水乡风貌相协调的海绵设施景观。对老城区进行“微改造”和细节优化,在保护苏州特色的基础上,提升城市的宜居程度。
利用GIS技术对坡度要素、下垫面、建设密度等现状条件作出分析,选取对应苏州的适宜性评估因子,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估因子权重,运用GIS空间叠加分析,科学评价水弹性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并根据评价内容,将规划区划分为海绵建设侧重点不一样的分区,做出有明确的目的性的海绵建设指引。
结合各个近期重点建设区的汇水区数据、排水管网数据、水文气象数据、河道数据及地形高程数据,使用DHI公司Mike系列模型构建城市内涝现状评估模型,评估各片区内涝风险。同时构建swmm模型,并结合控规规划及近期建设规划,将新建地块和改造地块作为开展径流控制的重点项目,通过与道路竖向专业协调、调整水系断面、调节雨水管网、调整低影响开发设施布置等措施,同步实现年径流污染控制率与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指标,并提出管网规划和海绵项目规划,使片区建设具有可操作性和目标可达性。
与总体规划的关系——苏州市海绵专项规划与苏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同步编制,已将水弹性城市建设目标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目标指标体系,并且出了几点配置要素与水弹性城市理念紧扣,包括:以水环境治理为重点,加强生态修复和环境污染治理;构建复合多元的“水网体系”,塑造具有吸引力的滨水空间等。
与详细规划的关系——控规是实现水弹性城市建设任务的重要建设管控手段。控规划定蓝线、绿线控制范围,分解和细化水弹性城市专项规划的分区建设要求,结合建筑密度、绿地率等约束性控制指标,提出各地块的径流总量控制率、综合径流系数、透水铺装率、绿色屋顶率等控制指标及要求。苏州市水弹性城市示范区控规等控制性详细规划已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
与相关专项规划的关系——海绵城市专项规划以水为纽带,与城市水资源规划、供水节水规划、污水规划、排水防涝规划、城市防洪规划、综合交通规划、绿地规划等专项规划在管控空间、用地竖向、规模数目指标等方面做好协调衔接,以此来实现不同专项规划在统一城市空间的“多规合一”。其他相关专项规划在与水弹性城市专项规划同步编制的过程中已经有一定的协调和反馈。
编好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做好顶层设计,要以恢复和修复生态本底、系统解决城市水问题为基本起点,体现因地制宜,以系统思维为宏观统筹,以定量定性分析为根本依据,以规划管控为重要手段,结合新技术新趋势仍需一直在优化调整编制方法。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发布的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以任何形式进行牟利。内容版权属于原本的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协商版权问题或删除内容。内容为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利兹·夏普:重建英国向水弹性城市的转型——公众参与的作用 水网地区城乡发展与规划国际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