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省委政研室《调研内参》2024年第2期刊发南平市委政研室、市住建局课题组调研文章《南平市实施全域“城市体检”推动城市品质提升的实践与思考》,本网予以转载。
南平市深入贯彻落实习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围绕扩大内需和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抢抓政策窗口期,以城市更新为引领,以开展全域“城市体检”为抓手,科学谋划项目,全力争取政策支持,推进城市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为此,南平市组建调研组,就实施全域“城市体检”推动城市品质提升开展专题调研。
(一)坚持问题导向,突出“三个特征”。一是突出全域性。针对南平市城镇化水平不高、市政基础设施欠账较多等实际问题,2022年底南平市主动作为,率先在全省启动全域“城市体检”工作,指导10个县(市、区)全方面开展,并一体化推进城市更新工作。二是突出专业性。针对以往城建工作中存在的标准化程度不高、成效不平衡等问题,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聘请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11家专业机构,从专业角度全方位评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产城融合等方面情况。市县两级先后举办42期、820余人次的专题部署会、辅导会,2023年10月在厦门湖里区举办南平城市更新专题培训班,为高标准、高质量有序推进“城市体检”提供人才支撑。三是突出系统性。在市本级确定的107项体检指标体系中,各县(市、区)根据不同地域情况选定符合本地实际的重点指标,开展“城市体检”,确保体检结果充足表现不同城市的差异性。比如,武夷山、邵武、光泽、浦城、松溪、政和等县(市、区)主动与长三角对接,在“城市体检”标准梳理上更多与江浙沪地区接轨;延平、建瓯、顺昌等县(市、区)重点围绕融入福州都市圈,在“城市体检”中更注重接收公共服务资源疏解转移、产业配套和功能互补。同时,逐步建立“一年一体检、三年一评估”的实时监测、定期评估、动态维护的常态化推进机制,推动形成“体检—提升—再体检—再提升”的良性工作循环。
(二)坚持科学体检,创新“三项机制”。一是创新指标体系“一张表”。在国家68项“城市体检”指标基础上,根据南平市真实的情况,增加了39项本土特色指标,如老年人拥有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数(千人/个)、公厕覆盖率等,形成了本土化的“城市体检”指标体系;通过体检全市摸排出短板缺项8大类241项问题,针对性提出务实管用的解决路径,为各县(市、区)开展城市更新提供了方向和重点。二是创新空间格局“一套图”。首创“城市体检”地图,把城市各类问题通过图斑叠加、颜色深浅直观反映,优化提升城市“画像”能力,实现对短板、问题的精准“定位导航”。三是创新工作任务“一清单”。对照指标体系和数字地图,分县(市、区)逐项列出短板问题清单和工作任务清单,形成“问题落图—项目生成—项目评估—地图更新—问题再落图—项目再生成—项目再评估”全过程闭环管理工作机制。
(三)坚持科技赋能,运用“三个手段”。一是探索“城市体检”数字智能化。在全省率先探索“城市体检”与“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建设相结合,通过CIM平台承接数据,构建城市数字智能化底座,形成有时空点位表达的可视化界面,推进“城市体检”评估数字化、智能化。二是运用街景图像AI识别技术。以AI识别技术分析老城区街道各要素的占比,再通过数据分析计算街道绿化率、街道高宽比、步行道相对宽度等指标,以此为基础提出重点观山廊道、绿道体系,以及活力街区的规划布局与控制引导要求。三是运用百度热力图技术。以热力图技术分析研究城区白天与晚上人群集聚特征,从供需角度提出公共空间优化策略,如通过热力分析发现邵武市人民广场、五四路等受欢迎的公共场所,以此为基础提出活力街区建设策略。
(四)坚持同向共谋,聚焦“三个需要”。一是聚焦城市发展需要,建立“城市体检”项目库。通过“叠图分析”“连片谋划”的方式,精准支撑项目生成的科学性、可行性和有效性,建立“城市体检”成果项目库。目前,全市共谋划1978个城市更新项目,总投资3477亿元,2023年实施934个,投资额334.1亿元。二是聚焦项目建设需要,加大政策资金争取力度。坚持以“片区集中集聚”理念,紧扣政策投向和领域,瞄准短板痛点,聚焦优势特点,做到“以小区谋片、以管道谋线(道路)、以项目谋配套”。2023年全市城建领域累计争取各类政策资金76.7亿元,比2022年度增长53.7%,占年度资金争取目标(50亿元)的153.3%,超额完成市委、市政府下达的年度目标任务。三是聚焦品质提升需要,改善人民居住环境。结合体检发现的城市短板问题,谋划实施一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023年全市实施城市建设品质提升项目716个,年计划投资352.2亿元,累计完成投资398.7亿元,投资完成率113.2%;开工筹建各类保障性住房10003套,新建改造污水、排水、供水、燃气等管网400.6公里,新增口袋公园、精品公园31个,新增立体绿化27处,建设全龄友好型城市,不断的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持续深化“城市体检”工作机制,必须聚焦群众关切,紧扣当前统筹还不够有力、队伍专业性还不够强、体检标准和精度还有待提升、体检成果转化仍需加强等不足,着力在公众化、专业化、项目化、数字化、规范化上下功夫,以更具针对性、深度性、科学性和实效性的调研调查,把脉问诊、对症开方、精准施策,有效促进城市更新、提升城市品质,加快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一)构建全域体检工作推进格局。一是强化四级联动。市级层面,继续将“城市体检”工作纳入全市的综合性工作考评,通过抽调部门专业骨干联合集中办公、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制度等方式,逐步加强对各县(市、区)的统筹协调、指导督促;县级层面重点依托“三化五定”闭环落实机制,引导街道(乡镇)组织基层工作人员,以社区(村)为基本单元打造“体检网格”,变“开门体检”为“上门体检”,提升数据采集的广度、深度、精准度。二是强化标准规范。通过建立领衔专家储备库、引入社会高评价专业团队等制度,推动“城市体检”标准化、规范化,特别是结合各地实际,细化每项指标的体检内容、获取方式、评价标准、体检周期等,着力构建南平“城市体检”特色指标体系,并力争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山区“城市体检”标准;结合全市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建设,建设全域“城市体检”智能化平台,提高“城市体检”智慧化水平。三是强化动员宣传。督促各县(市、区)通过主流媒体、网络、新媒体平台等方式,对“城市体检”工作进行政策解读和宣传,让人民群众关心了解“城市体检”工作;采取多种方式畅通公众参与“城市体检”工作的渠道,重点发挥基层网格员作用,在开展问题收集时同步做好宣传引导,营造全社会支持参与的良好氛围。
(二)深化细化全域“城市体检”机制。一是致力“街社房”三维深化。推动“城市体检”从“整体”向“单体”深化,从城市片区向街区、小区、住房深化。街区方面,对照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标准体系,结合南平实际,总结推广建瓯铁井栏—紫芝街改造提升的经验,合理使用专项债、住房公积金收益中计提的保障性住房保障资金等收储、租赁、改造,并引入社会资本和专业机构运营管理,以商业赋能,推动街区功能转换、活力提升。社区方面,重点围绕群众关心的问题,推广光泽老旧小区(社区)改造经验,通过引进社会资本参与改造运营、策划项目争取资金等方式,探索形成小区管理长效机制。住房方面,研究建立房屋体检机制,对全市城乡90年代以前的老旧房屋,开展全面体检,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实施一批微改造项目,解决群众住房安全性、便捷性、舒适性等问题。二是推动“宏中微”三观共察。宏观层面,结合“城市体检”,组织编制城市更新专项规划。中观层面,按照保护传承类、优化改造类、建新提升类,提出修缮、改造和功能转换的指导意见,编制城市更新重点片区规划。微观层面,运用“城市体检”成果,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形成城市更新项目清单,纳入市级“城市体检”项目库平台统一管理,统筹指导各地逐年实施一批城市更新项目。三是坚持“留改拆”三措并举。“留”就是强化历史背景和文化保护和传承,在传承历史文脉、保留城市记忆的基础上,逐步推动街区实现功能转换、产业转型、活力提升。“改”就是坚持片区化理念,实施一批棚户区、老旧小区、城中村改造工程,推进住区街区一体化联动改造,打造宜居住区、活力街区。“拆”就是坚持规范化理念,拆除一批重大安全风险隐患房屋和“两违”建筑。
(三)畅通“城市体检”成果转化路径。一是健全“城市体检”项目储备库。按照“三个必须”的要求,对既有“城市体检”成果储备库内的项目进行再梳理、再完善,同时推广邵武对城市片区全面摸底、打包争取政策资金的经验,指导各县(市、区)精准对接各类资金投向,力争覆盖全部投资,减少地方财政配套。二是深化完善房票结算机制。推动各类城乡(村)建设项目全面使用房票结算,探索将房票用途从城市征迁延伸拓展到乡村发展和园区建设,从征迁安置扩大到旧村复垦、零星村搬迁、工业用地征迁等,鼓励县(市、区)之间房票互认,持票群众跨区进城购房,打通使用通道,提高房票使用效益。引导房票导入土地市场,鼓励优质房企持房票购地再开发,实现“城市更新—房票安置—土地出让”的完整闭环。完善金融、财税、土地等支持政策,为有序推进“城市体检”和城市更新项目谋划实施提供坚强资金保障。三是拓宽社会资本参与渠道。重点探索“社区自营、街区直营、城市统营”等经营模式,通过培育成立一批社区小型商业服务企业,引导公司与居民、业委会统筹停车、快递、充电桩等社区可盈利资源,采取协商让渡、共享利益的方式,促进社区共同建设、共同经营、共同收益,一并推动解决社区“大修无资金、小修无人管”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