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1月国务院在全国启动“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后,由生态环境部会同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等18个部门共同推动。
深圳、包头、铜陵、威海、重庆、绍兴、三亚、许昌、徐州、盘锦、西宁等11个试点城市,以及河北雄安新区(新区代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发区代表)、中新天津生态城(国际合作代表)、福建省光泽县(县级代表)、江西省瑞金市(县级市代表),共16个试点城市和地区进入实质操作阶段。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到2020年,将系统构建“无废城市”建设指标体系,探索建立“无废城市”建设综合管理制度和技术体系,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无废城市”建设示范模式。
“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咨询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介绍,我国每年固态废料产生量近100亿吨,且呈逐年增长态势。如此巨大的固体废物累积堆存量和年产生量,如不进行妥善处理和利用,将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对资源造成极大浪费。
杜祥琬说,“无废城市”是一种先进的城市管理理念。“无废城市”并不是没有固体废弃物产生,也不意味着固态废料能完全资源化利用。而是推进固态废料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李金惠介绍,全国每年新增固体废物100多亿吨,历史堆存总量高达600亿~700亿吨。快递包装等新业态带来的固体废物问题也不容忽视,部分地区垃圾围城、垃圾遍野已经成为民心之痛、民生之患。
根据2019年12月31日生态环境部公布的《2019年全国大、中城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年报》,2019年,全国共有200个大、中城市向社会发布了2018年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信息。经统计,发布信息的大、中城市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为15.5亿吨,工业危险废物产生量为4643.0万吨,医疗废物产生量为81.7万吨,生活垃圾产生量为21147.3万吨。
以医疗废物为例,年报显示,产生量最大的是上海市,产生量为5.5万吨,其次是北京、杭州、广州和重庆,产生量分别为4.0万吨、3.0万吨、2.7万吨和2.4万吨。前10位城市产生的医疗废物总量为26.8万吨,占全部信息发布城市产生总量的32.9%。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各地仅医疗废物产生量就大幅增长。生态环境部本月16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3月14日,全国医疗废物处置能力为6058.8吨/天,相比疫情前的4902.8吨/天,增加了1156.0吨/天。其中,湖北省能力从疫情前的180吨/天提高到了667.4吨/天,武汉市能力从疫情前的50吨/天提高到了265.6吨/天。自1月20日以来,全国累计处置医疗废物15.9万吨。
生态环境部本月初通报,武汉市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已持续满负荷运行,每日需外运至周边地市应急处置医疗废物约20吨。
“部分地区在城市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对于固态废料减量、回收、利用与处置问题重视不够、考虑不足,严重影响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杜祥琬说。
目前,固态废料污染环境防治法修订草案已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去年12月进入二审。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有望成为未来固态废料处置的重要原则。
《“十三五”全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提出,“十三五”期间全国规划新增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50.97万吨/日(包含“十二五”续建12.9万吨/日),涉市城市生活垃圾焚烧解决能力占无害化处理总能力的比例达到50%,东部地区达到60%。
生活垃圾处理行业的前端包括垃圾的收集、分类和运输,一般由市政环卫部门负责。生活垃圾处理行业市场空间较大,具有资金、技术、规模优势和产业链综合运营能力的企业更具竞争力。
而建筑垃圾作为生活垃圾的“庞大群体”,占比较大。据工信部统计数据,“十二五”期间,我国建筑垃圾产量达到15亿吨,但利用率不到5%。预计2020年建筑垃圾将达50亿吨,建筑垃圾处理市场潜力十分巨大。
随着我国基建项目的剧增,建筑建材产品的使用量越发庞大,建筑垃圾怎么来实现最大限度的转化、回收、利用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在如今倡导绿色、节能、环保建筑建材的新形势背景下,全力发展绿色环保建材的使用、减少传统不可循环利用建材产品的使用,是推动建筑“无废”垃圾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的有效举措。
目前,发达国家建筑垃圾资源化率高达95%。在我国,建筑建材产品作为建筑消耗材料,除了需满足施工要求,能否回收再利用,是社会最为关心的问题,也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所在。
作为替代传统建筑材料的新型塑模产品,不仅在生产的全部过程中无环境污染及有毒有害化学气体的排放,在施工使用的过程中也不会产生建筑垃圾,并可100%回收循环利用,便于现场安全文明施工管理,不仅节省本金,还可为推动“固态”垃圾的循环再利用增项加分,是目前我国建筑行业大力推崇使用的新型环保建筑建材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