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乾隆为母亲修建遭英法联军焚毁慈禧挪用海军军费重建

发表时间:2024-02-06 02:56:09 来源:欧宝娱乐官网入口网址

  提起中国古代的皇家园林,大家脑海中首先想到的应该就是颐和园,它集合了北方园林的雄健之美和南方园林的婉约之美。在1998年11月,颐和园与北京天坛一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

  颐和园位于北京的西北郊,起初的名字叫清漪园。公元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放火烧毁,直到公元1888年又在万寿山和昆明湖的原址上重新建设,并改名为颐和园。

  清漪园始建于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乾隆皇帝之所以下令修建这座园林,最大的目的就是为了他的生母孝圣宪皇太后钮祜禄氏的60岁大寿。

  除此之外,乾隆皇帝还是存有一点私心的,我们大家都知道,他本身就对山水园林非常感兴趣。

  公元1751年,专门负责为宫廷提供丝织布匹染绘的织染局,从地安门搬到了清漪园里面。当然,这并非是为了丰富孝圣宪皇太后的晚年生活,而是乾隆皇帝精心策划的一次“圆梦行动”。他想要把织染局和清漪园里早已规划好的粮田放在一起,从而打造一片男耕女织的田园风光,史称“耕织图”。

  令人万万没想到的是,到了公元1860年的咸丰年间,随着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城,耕织图也被焚烧得干干净净,只剩下了一片遗址。

  康熙皇帝曾经六次下江南考察民情,从小就接受汉族文化熏陶的乾隆皇帝自然也有着浓厚的江南情结。过于正式因自己对江南美景的喜爱,他也效仿爷爷六下江南。

  于是,乾隆皇帝借着给母亲庆祝60岁大寿的机会,来打造一个大型的皇家园林,作为母亲安养晚年的场所。

  “神似江南,胜似江南”,这是后人对于颐和园中美景的高度赞美。如今的颐和园的规模达到了290多公顷,从里面的山水布局来看,利用万寿山和玉泉山为依托,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大型的山水园林。

  颐和园与圆明园、避暑山庄、北海公园并称为“四大皇家园林”,整个园林以万寿山作为一个制高点。由于乾隆皇帝的母亲信奉佛教,他特意命人在山坡的中部建造一座寺庙,名叫大报恩延寿寺。

  大报恩延寿寺的建成,就在园区形成了一个强烈的轴线,同时也体现了皇权的思想概念,那就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从玉泉山西山的分布来讲,它恰恰又是统领了整个园林,静明园、静宜园以及临近圆明园中的景观,都是围绕着颐和园的轴线来进行左右分布的。

  我们都知道,乾隆皇帝尤其喜欢江南的园林美景,在建造颐和园的过程中,自然也少不了会把江南园林的特色引入其中,具体体现在了以下几个方面。

  在规划过程中,原来的清漪园湖水水面偏西,山的轴线和水的轴线并不在同一个轴线上,后来通过人工挖掘的方式来进行向东拓展,把整个水面的面积扩大了,从而形成了昆明湖。

  这样一来,就使园林里山的轴线和水的轴线完美对应,跟杭州西湖一样,山水相映,从而形成了一道美妙的自然景观。

  从昆明湖水面空间的划分上来看,昆明湖,西堤和其它的河堤将湖面分割成了三个区域,使得湖泊主次分明,各具特色。

  在西堤上,仿造杭州西湖,建造了六座桥。南湖岛结合十七孔桥,使得前湖的湖面形成了层次感。通透开阔的昆明湖与厚重雄伟的山体相得益彰,实现了“山环水绕,山因水而活”的园林意境。

  在后山部分也体现出了江南园林的特色,由于这里的地段比较狭长,通过一种水乡的格局来营造苏州街,这种思路就是来自于江南的风格。

  在颐和园里,还形成了“园中园”的建造格局,万寿山的东麓脚下有一处谐趣园,这个园区完全仿照的是无锡的寄畅园,就连园内布置的方式都跟寄畅园一样。

  除此以外,很多“园中园”几乎都是参照江南民室和江南园林来进行“造景”,而其中的一个特色就是“借景”。

  谐趣园刚被建造时称为惠山园,它以水池为中心,环绕水池建有堂、轩、楼、斋、亭、桥、径和洞八个景观,是江南景观的典型特点。乾隆皇帝每次下江南时,都会有画师一起随同,并把一路上的美景绘画下来。这些绘画就成为了修建清漪园的参考和样本,而惠山园就是乾隆皇帝第一次下江南的收获。

  当我们走进颐和园,会发现里面的景观实在是太多了,在沉醉于优美环境的同时,还能想象一下当年帝王在此游玩时的情景。

  颐和园其中一个看点就是长廊,虽然号称叫“千米长廊”,但它实际上并未达到千米,而只有728米。长廊本身就构成了一个景观,在当时,无论是帝王或者皇宫的王公大臣,他们在游园的过程中,行走在长廊中就可以沿湖观景。

  在长廊的构筑上,也是非常的精美,尤其是梁上面的约14000幅绘画,采用了宫廷绘画的方式和南方的苏式彩画。画中的花鸟鱼虫既体现出了自然景象,同时又把中国古典名著里面的场景描绘其中。当我们在长廊停歇的时候,可以尽情地欣赏这些精美的彩画。

  苑林区分为前湖区和后湖区,中间还有万寿山景区,其中的一个重要建筑佛香阁,他既是统领整个园区的构图中心,也是一个观景的平台。

  佛香阁的高度将近40米,我们站在上面,往南眺望,能够正常的看到一番农耕田园的景象;向西展望,能够正常的看到北京西山和玉泉山的山景和塔影。

  沿着西堤的长堤上行走,能够正常的看到两岸不同的水景和山景。此外,在颐和园的后山,还能体验到很有苏州本土气息的景观。

  在西山的西北处有一个石航叫清宴肪,它是一个很具有欧式西洋风格的建筑,正好对应了唐代诗人韦应物笔下的“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的这种景象,同时还能看到一种夕阳西落的湖景。

  四大部洲位于万寿山的后山之上,这是一片极具藏族佛教风格的建筑群,更是佛经中所说的“宇宙世界”在现实当中的体现。

  在四大部洲的中心位置,修建有一座名为香岩宗印之阁的藏式建筑,它是以西藏的桑耶寺作为蓝本而建造的,同时也是四大部洲的核心建筑。各种宗教的兴盛和融合,成为了国家强盛、疆域稳定、民族团结的一个象征。

  例如,在佛香阁的后面有一个叫作智慧海的建筑,它没有采用木质结构,而是以砖石来修建。而且,大殿的空间和屋顶的结构,也是没用任何的房梁作为支撑,完全采用砖石拱圈砌筑的。

  在智慧海的外部构造上,则采用了一些琉璃构件,主要以黄色和绿色为主,同时以紫色和蓝色作为点缀,可以可以称为一座非常精美的建筑。

  智慧海里面供奉的是佛教的接引佛,外面还供奉了上千个用琉璃烧制的供奉佛像。然而,这些琉璃佛像在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的时候,大部分都被抢掠。

  跟以往历朝历代的皇家园林不一样的是,清代的皇家园林当中,很多都是与佛教有关的,其中的寺庙更是一个独特的存在。

  寺庙作为颐和园中的一部分,采用了佛教寺观的建筑形式,同样也是作为一个景观来呈现的。

  颐和园的主体建筑构成,实际上就是以佛教建筑为核心的,而万寿山作为整个山的主体,从排云殿、排云门、智慧海,以及须弥灵境等等,在这条轴线上构成的这些建筑全部都是与佛教相关的。

  除此之外,清朝时期许多的皇家园林也都能体现出佛教的阴影,比如圆明园和承德避暑山庄。为何会出现这个现象,也就是当时的清朝政府倡导跟少数民族之间和睦共处,为了能在政治上更好地交流,则就需要一种宗教的融合。

  乾隆时期修建的清漪园,它的整个景观体系是比较完整的,所有的建筑形式和建筑风格特征都比较大气,体现了皇家园林的那种至高无上的特性。

  然而,随着英法联军的纵火,使得清漪园变成了一片废墟。直到清漪园被毁26年之后的公元1886年,慈禧太后在耕织图的废城上建立了水操学堂。

  事实上,慈禧太后修建水操学堂,名义上是为了操练大清政府的海军,真实目的是为了借用海军的军费来修建颐和园。随着大清王朝的覆灭,从1911年开始,水操学堂就被各种单位和机构所占用。

  在这片残破的园林之上,开始了历时长达九年的修复工程,并将修复后的园林改名为颐和园。

  在这些建筑修复的过程中,它追求的风格特征更加偏向于一种装饰性,而且建筑的体量也相对来说缩小了不少。

  颐和园修复完成之后,慈禧太后就不在皇宫里办公了,而是把整个处理朝政的场所搬到了颐和园里面。这样一来,就要增加宫廷办公的区域,甚至把日常生活也全部都安排在了这里。

  闻名中外的颐和园,凝结了中国古代几千年的文化沉淀,以及付出了几十万能工巧匠的心血与汗水,才为我们留下了这一座世界文化遗产。

  “北京的颐和园,是对中国风景园林造园艺术的一种杰出展现,将人造景观与大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以颐和园为代表的中国皇家园林,是世界几大文明之一的有力象征。”

  颐和园的整体艺术特色,是在自然山水的基础上再进一步的人工提升,把造园和工程蓄水、宫廷供水完美地结合了起来。

  不仅如此,园林的景观体系构成主次非常分明,形成了一种园林的景观和空间的对比,集中了天下名胜和名园于一体。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


上一篇: 中国知名十大园林设计公司排名 下一篇: 记公司绿化(绿化公司工作总结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