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4月1日消息:昨天,全市8万多人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全民植树战役。然而,植树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工作,植树需要成本,植树之后的维护、管理、防治,更是一笔极大的开销。在热火朝天的场面背后,本报深入调查了植树以及植树之外的维护成本与运营探索,试图梳理出一个百万亩全民植树背后的收支账本。
“今年苗木的价格是多少?”昨天的植树造林现场,市委书记问身边的园林局长邓乃平。从去年开始的北京大造林行动,既是一笔巨大的环境投入,也是一笔巨大的经济投入。记者通过调查了解到,如果按照未来100万亩全民植树计算的线万亩全民植树,亩成本平均近3万元,而在造林完成后,还有生态管护费用。昨天的采访中,市园林局有关负责的人介绍,本市百万亩全民植树不是单纯造林,而是坚持以乔木为主,乔、灌、地被群落式搭配,形成“复合”自然空间,所以成本会比较高。比如:全民植树中,较易平整的沙土地整地费用一般在4000元左右,而石滩地则会达到5000元上下;苗木费是全民植树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达到好的绿化效果,一亩地栽植的40株左右树木中常绿乔木占25%,落叶乔木占75%,因树木的直径不同,费用在10000元至15000元上下,其他包括水利灌溉系统的修建、工程设计、监理、病虫害防治等还需10000元上下。
不仅如此,在完成栽植后,养护紧随其后,以养护的人工计算,目前,生态管护员(护林员)每月工资大约450元到650元,按照本市目前1.3万人计算,仅护林员这一块的费用,一年的人工工资大概就是845万元。另外,政府提供的补贴大约为每平方米养护费4元,去年25万亩林木每亩的养护费用为2668元,一年的养护费用是6.67亿元左右。如果按照未来100万亩平原造林计算的线亿元。
“这些年来,本市的绿地养护欠账比较多,可以说,养护20多万亩树林,比种下去还要难。”市园林绿化局副巡视员蔡宝军表示,全民植树充分吸收了当地农民加入养护队伍,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部分农民的就业问题。但是,仅仅解决农民就业还不够,还要发挥农民的主动性,从林下做文章,全力发展林下经济,让林地变成“聚宝盆”,在全民植树完成后,让林地有自身“造血”功能。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金山银山并不全是绿水青山,绿水青山一定是金山银山!”作为专门研究林业经济的业内专家,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常务副院长、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名誉会长刘志诚接受记者正常采访时表示,发展林下经济,应使全民植树区域内的农民更深刻地认识到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提升农民造林、育林、护林的积极性,扩大森林ECO的生物多样性,增强水土保持和涵养水源的能力,使京郊农民充分认识到自己所做的一切是在保护北京生态环境、合理规划利用生态资源,在完成百万亩全民植树后走上可持续发展的新路。
昨天起,包括35万亩全民植树在内的京城春季义务植树在全市掀起高潮,而本市从去年完成25万亩的全民植树后,争取利用5年左右的时间,实施平原地区百万亩造林工程。与造林相比,长期的养护更“要劲”,怎么在造林后形成可持续发展?守着100万亩林木的农民如何以林致富?“养比种难”的问题怎么样才能解决?记者通过调查了解到,各区县在实践中正在摸索出一条新的林下经济模式。
“鸡吃林中草,草肥林中鸡;鸡肥林中土,土壮林中树;鸡是除草鸡,草是鸡口粮;循环利用好,生态又环保!”这个形象生动的顺口溜是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常务副院长、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名誉会长刘志诚参观顺义杨镇青神园林的林下经济时有感而发创作的,它全面地概括了林下养鸡的优势所在。
昨天,记者在青神园林的苗圃中看到,在整齐的树林中,木质的鸡舍一字排开,一群群散养柴鸡正在啄食刚刚露头的青草和小虫,渴了,就在旁边的水槽中饮水,时不时会有柴鸡腾空而起飞出百十米,独特的林下放养柴鸡就是青神园林摸索出的林下养殖方式。
“这里的林木和养殖种植都是不断循环着,互相利用,这也是一种循环经济。”青神园林的石春鸿和记者说,他在林下现在养着15000只蛋鸡,是北京最大的林下养鸡场,而也正是尝试了林下养殖,才真切地感受到林下经济带来的效益。 林下养殖到底能赚多少钱?石春鸿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200亩为一单位,养殖周期为800天,一只母鸡可产100只鸡蛋,刨去各种支出和人工费用,每年每亩至少收入6100元,如果按照每个农民看护10亩林地的效益计算,每年的纯收入就达到6万多元。
此外,林下能种植的中药材有牡丹、白芍、菊花、红花、半夏、天南星、土贝母、蒲公英、半枝莲等,林下种植中草药每年每亩平均效益3000元以上。 其中以蒲公英效益分析,每667平方米可产干品580-650千克,价格为5-6元/千克,每亩平均收益3400元。
市园林绿化局的邓乃平局长此前曾表示,作为北京市林业产业的一支新生力量,林下经济已初步形成了林菌、林草、林药、林禽等10种模式,累计共推广面积达31万亩,参与农户8万多户,带动就业约29万余人。
除了经济收益,林下经济还产生了大量的环境效益。将养殖转移到林下后,减少了畜禽粪便对村庄的污染,有利于建设村容整洁的新农村,同时,鸡吃林中草和小虫,减少了害虫,达到各物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彼此协调的状态,保持相对的动态平衡。
利用林地养殖可节约土地,充分的利用林下闲置的空间发展养殖业, 解决了养殖用地与种植业争地的矛盾,节约了大量土地。从事林下养殖,建立了林下产业、种植等立体复合型生产经营。北京林业大学的研究表明,在林下放养柴鸡以后,鸡粪能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和矿物质含量,放养鸡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能增加4.2倍,钾肥提高1.1倍,磷肥提高2.5倍,氮肥增加4.8倍。土壤肥力的增加也更多地促使树木生长。
刘志诚和记者说,要想让林下经济有一个比较大的发展,首先要由政府来进行扶持和指导,并在政策上进行适当倾斜。“要搞好林下经济发展必须由一个规模大的企业将农民组织起来,农民单干搞不好,最好搞个林下经济农民联合体或者合作社。农民只管养殖,由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去负责市场销售,然后再和农民进行利润分成。”刘志诚还建议,在百万亩平原造林推进中,市政府应成立相应的林下经济领导部门,对全市有林地资源的乡镇进行规划、管理和指导、协调与服务,让百万亩林地既有生态效益,更有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上周四,65岁的马金牛接到一项新任务,到村子南边的林地挖树坑,准备补种去年死去的近百棵榆树苗。
马金牛是延庆县张山营镇马庄村的农民。去年,马庄村的800亩土地被政府流转,用于植树造林,马金牛也转型成为一名护林员。
去年的造林成果,使马庄村成为一座林中村,全村被杨树、柳树、榆树林环抱。“现在村民不再种地,靠着树吃饭,15个村民当上了护林员。”村党支部书记马海山告诉记者。
“开始有点想不通,农民不种地了干什么。但大伙儿一算账,种树比种地划算,一年的收入还高呢。” 马金牛刨着树坑说道。
过去,马庄村的农民以种玉米为生。一亩玉米的年产量在1200斤左右,每斤玉米的收购价大约1.1元,这样农民种一亩地收入1220元,扣除购买农药、化肥的钱,一亩地的纯收入不到800元。
政府将土地流转种树,农民每年每亩地能够获得800元的补偿金,收入并不比种地少。此外,种地属于体力活,还要承担风险,“种地相当于靠天吃饭,最担心旱灾、虫灾、大风和冰雹。万一刮场大风,下次冰雹,全年的努力都白费了。”马金牛说,种树对农民来说轻松很多,而且没有风险,也无须承担相应的责任,平时只稍加管护即可,如果树死了,政府会重新补种。
村党支部书记马海山介绍,800亩土地中耕地大约有500亩,荒滩地300亩。“耕地由农民承包30年,现在还有15年的承包期,流转种树后,农民每年都能拿到每亩800元的补偿金。” 马海山说,300亩荒滩地也按每亩800元补偿,每年一共24万元,这笔钱归村集体支配。
有了钱,村里安上了路灯,重新铺上了柏油路,还在村口的小广场安装了健身器材。逢年过节,村里的困难户能得到一笔慰问金。
马金牛承包了村里的20亩耕地,去年春天,他没有像往年一样准备春耕,而是把土地进行了流转,交给了国家。“地里现在种上树了。”他停下手头的劳动,用手指着东边一块长势不错的林地说,那就是他家原来的地。
不用再种地的马金牛每年能固定拿到1.6万元的补偿金。他改行当起护林员,负责种树、看护树苗,每天工作8小时,有65元的工资,一年下来还能轻松挣到1.5万元。马金牛对目前的生活非常满足,原来在城里打工的儿子如今也回来当起了护林员。
种地:家里有20亩玉米地,按亩产1200斤、每斤玉米收购价1.1元计算,马金牛一亩地收入1220元,扣除化肥220元、农药300元,一亩地纯收入700元,20亩地一年总收入1.4万元。
种树:每亩800元补偿金,20亩总计1.6万元,当护林员每天65元工资,一年1.5万元,一年的总收入3.1万元。